10月28日下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徐碧辉研究员在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D2008会议室做了题为“走向未来的实践美学——新感性与情本体”的学术讲座。该讲座为美学创新系列讲座的第一期,由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美学教研室庄严老师主持,学院金天鸿、曹元甲等老师及部分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徐碧辉老师主要从实践美学中的“新感性”和“情本体”两部分来展开论述,详细解释了人拥有美感、道德感、良心等是源于“内在自然的人化”,而“情本体”则是对“内在自然的人化”的具体化和深化,旨在探索一条个体的“立命”之路。
徐碧辉老师首先指出,我们的认知并非来自某种先天的、超验的能力,而是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实践美学称为“理性的内化”,即一种理性的积淀。通过观看“2+2=5”短片,列举电车难题、缠足之风等实例,徐碧辉老师进一步指出,人之所以有认知能力、道德,有良心,有美感,是源于“理性的凝聚”,即凝聚成一种意志力,从而让个体做出选择。这一点从哲学上说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从具体内涵上看,主要表现为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
“情本体”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不同于西方哲学语境中“本体”的意蕴,“情本体”是一种情理结构,其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一方面是对“内在自然的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仁—孝”思想的内核。徐碧辉老师从“情本体”的基础、世界观、核心以及旨归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智慧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使用理性的度的智慧诠释了实践美学对美和美感的本质的理解。
庄严老师总结了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肯定了徐碧辉老师对中国美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在互动环节中,与会师生就理性的内化、认知构造的可能性和女性主义等问题与徐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
讲座结束之际,金天鸿老师向徐碧辉老师表示感谢,也为徐碧辉老师的荣休送上了诚挚祝福。最后,徐老师和与会师生亲切合影,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审稿:庄严 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