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领学人:学史崇德,赓续青春本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环境复杂。国内仍有三座大山残存力量,仍需要进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在外部环境上,美苏争霸、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的“孤立”、“遏制”,经济上“封锁”、“禁运”的政策,企图借此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本期内容由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带领大家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以图文的形式,从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之路。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根据建国后新形势确定了土改的新政策,对待富农,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改运动的顺利完成和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从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 全国除了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新解放区土改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一有利条件。
镇压反革命(1950—1953年底)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还潜伏着国民党派遣特务、政治土匪等各种反革命分子,总计约3百万人。同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关系到人民政权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奋斗》的报告,把镇压反革命列为全党的八项重要任务之一。通过镇压反革命运动,验证和推进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非法入侵朝鲜,干涉朝鲜内战,公然越过“三八线”,在我国与朝鲜接壤的地方多次开展侦察活动,严重威胁我国的国防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并在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多次请求之下,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反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入侵的战争,同时也是对我国国防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的保护。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一五计划与中国工业化(1953—1957年)
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是连续性有承接的规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进行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总之,“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所经历的时间和投入相比较,也是十分成功的;“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也为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国家的解放斗争和经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政治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经济上促进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
工业建设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
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十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车。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十年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前七年的4.9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些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达到的新水平。
结语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内,多年战乱,经济凋零,百废待兴,同时也有待解放和待建立基层政权地区;对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多方面的孤立、封锁,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斗争,完成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等基础经济的恢复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这一时期,我国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实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全部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来对全党进行理论武装以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